乡伴有家
从2023年起,关于“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就争议不断。
近期,全国政协委员、区政协副主席郁瑞芬再次提出——
“预制菜进入校园加把‘锁’,推动家庭食育势在必行。”
预制菜吃还是不吃?
敢吃吗?
就算你说敢,当你看到下图,还敢说让自家小孩也吃吗?
某预制菜品里的添加剂
孩子的饮食安全,是家长极为牵挂的事。
近年来,预制菜越来越受追捧,
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全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超过6万家。
预制菜企业一览
省时省力,又能节省成本,何乐而不为?
然而庞大的产业和暴利的背景下,
预制菜的市场发展趋势留给我们对饮食安全的疑虑也越来越浓厚。
当这份阴影开始扩及到孩子身上,
连学校都开始普遍采用预制菜当餐食时。
情绪的反扑致使家长对预制菜的敌对意见也会更强烈。
关于预制菜,
我们在膈应什么?
01 无国家标准
首先,很多人的情绪点在于
预制菜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只存在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
也就是说,
一家预制菜公司
从选择什么样的食材,
购买什么样的设备,
建立怎样的品控标准,
愿意放弃多少利润来保持产品价值,
这一切都没有一个国家准则。
没有标准就难有约束,自然难以谈品控,更别提优质。
所以为什么预制菜都是一个味儿?
因为这些厂家的调味配方和使用的添加剂都在相互“借鉴”。
为什么蔬菜肉类口感那么差?
因为蔬菜在烹饪前都浸泡过了特殊处理的水,肉只有不停加入嫩肉粉和水分保持剂才能“正常口感”。
当“福寿螺”“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及“用调制乳代替牛奶”等餐饮乱象不断被曝光。
怎么让一般人对预制菜有好感?
02 国内预制菜市场
与西方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
西方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预制菜的研发,相对来说,冷冻设备、技术以及冷链物流日趋成熟。
而国内市场尚处于探索和过渡阶段,很多企业都是小作坊,
在除去人工、食材、店铺租金等固定成本后,很难有企业愿意去投资数十万元来建造专业的蔬菜清洗检测生产线,或者更新保鲜技术,优化冷链物流,来提升产品的品质。
相对于动辄大几十万甚至百万的蔬菜肉类处理烹饪设备流程,用便宜易操作的添加剂、化学物质来替代,成本要低的多。
03 情感的缺失是国人心里迈不过去的坎
快速烹饪、快速出餐既带来了效率和边界,也必将造成食者对菜品千篇一律的厌倦和对饮食“草草了事”的反感。
尤其在中国这个承载了数千年餐饮文化的饮食大国,预制菜的受众和群体,明显更适用于上班族、企业白领等年轻群体。
国人对烟火、锅气的执着使预制菜难以像西方一样随意进入家庭场所。
从历史上的《黄帝内经》《食珍录》《食经》到现代的《雅舍谈吃》《五味》,中国人历来重视“吃”。
在叮叮当当、烹煮煎炸的烹饪过程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每一道菜品的制作都是人间百味。
我们在意的,更多是在做菜的过程中投注的精力和用心。
毕竟谁还缺微波炉的那一声“叮”呢?
总得给孩子点知情权吧
如果,预制菜能做“良心菜”,企业赚钱“有底线”,其实,吃预制菜也未尝不可。
最怕的是做为“吃”的人,对自己吃的东西没有知情权。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消费方式的转变,预制菜产品大规模涌入市场,甚至进入学校。
但很多低龄的孩子们对自己吃的东西没有概念,甚至连家长都不知道孩子吃的是预制菜。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都被剥夺了。
近期全国政协委员郁瑞芬再次建议预制菜产品只可以进入消费者有主动选择权的商品市场,
而不得进入让消费者被动选择的市场,如学校食堂、职工食堂、养老院等。
同时郁瑞芬还呼吁及时推进家庭食育的普及,让家庭成为孩子饮食教育的课堂,来补齐学校教育的空缺。
目前,“食育”在日本的幼儿园课程和课时占比可达50%,而在国内尚处于萌芽阶段。
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自己每天在吃什么?
有哪些食物能吃,哪些吃了会让身体不舒服。
把饮食知情权交还给孩子本身,需要每个家庭的关注。
孩子出生跟世界的第一个连接就是食物,第一个自立也是饮食的自立。
家庭食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让孩子们参与食物由种子到餐桌的过程,让他们了解生长,制作,分类,营养均衡,锐化味觉体验……
从而尊重食物并保持对食物的热爱,延伸至未来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家庭食育的意义,也是家庭食育的方向。
“从儿童、青少年食育的角度,家庭食育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影响、决定了孩子成长中的饮食偏好和饮食习惯。”
——郁瑞芬